- 卢光盛;马天放;
近年来,中国部分"一带一路"投资项目陆续遭到沿线投资对象国的冲击,由于受冲击的投资项目租期长达99年,加之在域外势力的推波助澜下,该类项目被炒作为对投资对象国经济主权的侵犯,并以此挑起投资对象国的反华风波,即"99年租期"风险。"99年租期"风险不仅造成了投资对象国对中国项目的负面情绪,担忧中国的经济入侵和占领;更会极大刺激域外势力在当前阶段大肆炒作所谓的"中国债务陷阱论",阻碍中国正常的海外投资进程。为应对和防范"99年租期"风险,一方面要探讨该概念话语上的内涵并揭示其成因;另一方面,则要从事实层面评估相关事件,分析其对中方及投资对象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方法以有效处理当前危机。
2020年01期 No.218 5-1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 金香丹;刘雅君;
中日韩FTA谈判中,三方在"获取收益"目标下更加关注合作利益分配问题,致使协定难以取得突破。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中日韩遭受利益损失的情况下,合作抵御贸易保护主义、缓解来自美国的谈判压力、巩固区域经济一体化利益成为三国共同诉求",避免损失"的新合作动力逐渐形成。然而,历史分歧、政治矛盾、外部干扰等障碍性因素对中日韩FTA建设构成现实挑战,中国应从战略视角出发发挥积极作用,推动谈判取得突破,日韩也应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更加务实、灵活的策略。
2020年01期 No.218 16-2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 毕世鸿;屈婕;
2018年中日两国政府共同签署《关于中日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为中日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地区,东盟国家是中日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理想对象。从多边合作的视角来看,第三方市场合作实际上是由双边的特定互惠性合作转向多边的扩散互惠性合作,双边合作的成功经验为三边合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多边合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协调和协作问题,同样是中日在东盟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两类合作问题,解决恶性同质竞争及摆脱共同利益困境可以有效促进合作。中日在东盟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有其重要意义,确保合作的责任意识和长远意识能有效实现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持续开展。
2020年01期 No.218 23-31+14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 陆长荣;崔玉明;王越;
为了突破传统分析框架的局限性,着眼于合作参与者的微观诉求,通过对日元单边主导、中日货币双寡头模式的案例考察后发现,东亚货币合作主导者与追随者诉求偏好间的失衡,使区域合作从推进伊始就陷入货币合作与货币竞争间的深层次悖论,最终削减了成员国参与合作进程的意愿与动机。货币竞合悖论成为阻碍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内生性因素。与此同时,在双寡头货币模式逐步确立的情况下,如何推动形成新型中日货币竞合关系或将成为破解东亚货币合作瓶颈的一个重要契机。
2020年01期 No.218 32-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 罗书嵘;刘义圣;
在理论上构建包含金融开放的IS-Philips模型,求解政府利率政策的损失函数,并基于1980—2018年间的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开放对我国利率政策目标制选择的影响,进而探讨金融开放是否应纳入利率政策目标。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开放在我国宏观经济决策中具有重要影响,应当将金融开放纳入利率政策目标选择体系中;(2)无论经济增长目标权重和折现因子如何变化,政府在制定利率政策时仍然要把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目标,但应对金融开放和汇率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度,且对金融开放的关注度要高于对汇率的关注度。
2020年01期 No.218 44-50+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 严佳佳;林宇星;黄志刚;
在资本账户开放视角下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实证研究在跨境资本流动冲击、房屋需求冲击、技术冲击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第一,跨境资本流动会引发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波动,此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应当协调配合。第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搭配会出现"政策叠加"和"政策冲突"效应,两者的协调配合不仅取决于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同步程度,还会受到不同类型冲击的影响。第三,面临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和房屋需求冲击时,应该强调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在技术冲击下,政策当局使用纳入宏观审慎思想的扩展型货币政策可以更好地平抑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波动。基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0年01期 No.218 51-61+15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 赵家章;丁国宁;
本次中美贸易摩擦,贸易逆差只是表象问题,深层次是大国科技发展博弈与投资市场开放问题。美国对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进行改革,对中国互联网、信息、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等高技术企业赴美投资并购实施偏见性与针对性的安全审查,限制中国高技术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短期内造成中国企业赴美投资规模与收益下降,但是长期影响有限。
2020年01期 No.218 71-7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 辛灵;王大树;高鹏飞;
通过美日两国比较研究发现,美日两国在去产能过程中采取的优先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产业创新、刺激市场需求和实施产能国际化转移等措施都收到了较好效果,对中国去产能的操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借鉴美日两国的有益经验,中国在去产能的实践中,要努力做到立足中国现实情况实施去产能、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原则、注重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有效实施并购重组、走好产能国际合作之路、注重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施策。
2020年01期 No.218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 田杰;李佩哲;彭建仿;
运用经典的剩余控制权理论,分析日本农协内部信用合作风险防控的治理机制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农协内部信用合作治理成功的表面原因在于,内外部治理机制的设计保证了全面有效的风险防控及绩效的提升;深层次原因在于,日本农协内外部治理实现了投入与剩余控制权、索取权的匹配。即国家层面建立相应的保障支持体系和监管体系,实现了投入与控制的相匹配,而基层农协信用合作通过社员的资格认定及权利确定、总会民主治理、完善具体的治理设计有效实施剩余控制权,并通过相匹配的社员剩余索取权分配,实现了信用合作的有效运作。该研究结论对当前中国"三位一体"的信用合作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经验参考。
2020年01期 No.218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 李鸿阶;
澳门地理位置独特,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中西文化交融发展的特色城市。回归以来,澳门特区政府按照"一国两制""澳人治澳"要求,紧紧围绕"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目标定位,积极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与祖国内地形成更加紧密关系,经济发展自主性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实施"一国两制"成功典范。澳门应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依托祖国内地力量,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可持续性,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巩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基础。
2020年01期 No.218 12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 刘伟;张协奎;伍先福;
利用大陆30个省2005-2017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劳动力和资本质量提升有利于对台出口技术复杂度发展,且其对加工贸易型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力更大;沟通机制通畅有利于对台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并与要素质量交互作用影响其发展;劳动力质量对沟通机制影响过程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且这种调节效应主要作用于一般贸易型出口技术复杂度上,资本质量的整体调节效应并不显著,但对一般贸易型对台出口技术复杂度具有负向调节效应。
2020年01期 No.218 137-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 刘有升;张培榕;
<正>2019年12月13日,由福州大学主办,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亚太经济》编辑部等单位承办和协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福州大学党委书记张天明,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叶燊,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叶灵,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鸿阶等出席开幕式;葡萄牙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Alexandre Araújo、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纯东研究员作主题演讲。来自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等7国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深入研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福州大学副校长黄志刚教授主持开幕式。张天明在致辞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判断国内外发展形势,与时俱进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此次会议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盛宴,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兴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
2020年01期 No.218 14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