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

  • 以独立、自主、单边开放战略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

    刘志彪;李銮淏;

    以主权独立为根本底线、自主可控为首要原则、灵活单边为策略方向的开放战略,是中国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驱动源泉,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更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维稳攻坚的中国智慧。中国实施独立、自主、单边开放战略,应当遵循尽我所长、强我所短的“强根基”,以及战略稳定、策略机动的“促开放”路径。面对当前全球产业链内向化、区域化、多元化和政治化的重组格局,中国应当以独立、自主、单边开放的基本立场和实施路径,应对好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全球产业链重构,全力推进由内需牵引的“主场”经济全球化。中国应进一步以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的开放根基,培植应对信心;以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倡议举措,提高应对效率;以数字化赋能产业链协同的灵活化创新,开拓应对手段。

    2025年03期 No.250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亚太纵横

  • 经济泛安全化辨析与约束路径

    王中美;

    经济安全在近十余年受到更多重视,但由于边界模糊且具有任意性,为保障经济安全而采取的诸多经贸政策和措施日益呈现出“泛安全化”趋势。经济泛安全化的逻辑表现为以经济安全之名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尺度不当,如为保障供应链韧性与安全而采取过度限制性措施、将贸易相互依存度作为风险来源、采取基于国别的风险识别与歧视性措施。经济泛安全化作为一种政策趋势,其影响已超出传统的经济安全范畴而扩展至一般部门,导致部分国家通过结盟或统一立场形成共同抵制或封锁市场。此外,经济泛安全化还对私营部门施压,要求行动一致。为此,必须重回市场机制的轨道、重构市场经济共识,集合单边到多边的平衡力量,对只重视短期利益的泛安全化政策进行有效约束,重构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安全环境。

    2025年03期 No.250 1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 统筹发展和安全视角下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安全根基

    陈翔;李志永;

    尽管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发展导向,但也同样关涉到安全议题,包括全球安全环境恶化、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突出以及对象国国内政治变迁等。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考虑到全球和沿线地区的安全环境,这同统筹发展和安全范式有着密切联系。作为解决发展和安全问题的新范式,统筹发展和安全强调发展和安全的同构性与内在一致性,发展是安全的目的与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从客体、目标、方式、理念等方面来看,统筹发展和安全范式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内在耦合。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统筹发展和安全范式为指导,以统筹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基准,强化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与区域经济公共产品的同步供给,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弘扬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亚洲安全观为基底的共建“一带一路”安全观。

    2025年03期 No.250 3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亚太金融

  •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主权债务重组改革

    王文;李珊珊;

    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借款与全球发展中国家主权债务在地域分布上高度重叠,其债务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完善需要建立在全球债务治理体系改革的基础上。从纵向发展视角和横向全球比较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债务偿付风险可控,但应特别关注低收入债务国的偿付风险,并亟须改革主权债务重组框架,化解潜在风险。中国应深入践行多边主义,积极融入并以中国经验智慧积极推动全球主权债务重组改革,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债务重组框架。

    2025年03期 No.250 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币合作探析

    王晓芳;杨永健;

    从货币互换和货币合作成本的视角对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合作进行探析。分析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互换情况,并采用面板Tobit模型对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合作成本进行测度。结果发现,中国与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互换金额较高,“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的货币互换。中国与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合作成本总体呈现下降或者维持平稳发展的态势。针对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币互换、货币合作成本等情况,提出相关货币合作政策建议。

    2025年03期 No.250 6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亚太贸易

  • 信息技术产品贸易自由化对服务出口复杂度的影响——基于《信息技术协定》扩围的准自然实验

    邹家阳;彭羽;陈靓;

    基于《信息技术协定》扩围的准自然实验,使用2009—2021年103个经济体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产品贸易自由化可以显著提升服务出口复杂度,结论得到映射法、时间—空间混合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的验证。异质性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产品贸易自由化有效增强了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经济体、数字服务行业和跨境交付模式的服务出口复杂度,对最终服务出口复杂度也有促进效果。机制检验发现,生产率和服务技能密集度提升是政策效果的实现路径。研究结论为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探索如何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2025年03期 No.250 85-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 “一带一路”数字服务贸易网络的全局形态、区域结构与权力中心

    黄光灿;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数字服务贸易网络的发展,区域内经济体的贸易地位发生结构性转变,同时面临发达经济体的冲击风险。“一带一路”数字服务贸易网络的结构形态及时空演变在“全球—区域—经济体”三个层面得以描绘,外部冲击模型被分解为全局效应、结构效应和个体效应以评估“一带一路”数字服务贸易网络面临的冲击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数字服务贸易在倡议提出后得到较快发展,但体量不大,数字服务贸易网络从“进口支撑”向“出口主导”转变,形成了“东亚—新加坡—欧洲”共同体,但区域间贸易关联性较弱;面对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冲击,“一带一路”数字服务贸易网络的区域核心向外围边缘下沉,发达经济体依然主导全球数字服务。中国应推动“一带一路”数字服务贸易的规模增长,做好发达经济体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间伙伴,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维护好“一带一路”数字服务贸易网络共同体建设。

    2025年03期 No.250 10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国别经济

  • 米莱经济改革能否破解“阿根廷迷局”

    李晓;刘洋;

    拥有良好资源禀赋的阿根廷长期陷入发展困境的悖论被称为“阿根廷迷局”,阿根廷经历了“断裂化”的经济发展历程,形成了特有的利益集团对立格局和低下的政府质量。米莱总统上台后,以新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为理论基础,推行一系列激进改革措施,试图破解“阿根廷迷局”。米莱经济改革取得一定的短期绩效,但也可能面临各项挑战。米莱政府尚不具备建立改革所需政治联盟和管理公众改善生活预期的能力,缺乏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面临货币政策和社会政策失衡的风险,难以摆脱“利益集团对立”的桎梏和“政府质量”低下的约束,虽有在短期内扭转低迷经济形势的可能性,但在中长期内仍难以破解“阿根廷迷局”。阿根廷的经验教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启示:为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在破解利益集团对立格局和提高政府质量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

    2025年03期 No.250 12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模式比较与中国进路

    沈伟;陈徐安黎;

    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速发展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正在形成差异化的AI治理框架。以欧盟、韩国为代表的全过程风险治理模式与以美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为代表的重点场景治理模式,代表着发达国家的AI治理路径,注重隐私、歧视等风险,具有外向型特征;以印度为代表的安全风险分散化治理模式,代表着发展中国家AI治理的整体路径,体系较不完备,以防御性的安全保障为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AI治理模式差异根源在于AI行业的垄断性和AI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以及二者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的差异性。以中国为代表的重点安全风险治理模式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AI治理的中间模式。对内,中国在AI技术发展水平上位居世界前列,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风险治理场景,并利用既有场景式立法的快速响应优势,实现富有弹性和适应性的AI敏捷治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双重需求。对外,中国需要扎根亚太,培育AI治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安全需求,克服发达国家技术与规则竞争导致的安全困境。

    2025年03期 No.250 14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中国对外开放

  • 司法环境改善对外资流入中国的影响研究——基于司法省级统管的准自然实验

    冼国明;陈依楠;

    近年来,中国吸引外资的理念经历了由依赖优惠政策向改善投资环境的转变。公平公正的司法体系是打造“清新”投资环境的关键前提,是影响外资流入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商务部网站公布的外商投资企业微观数据,以2014年“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简称“司法省级统管”)为政策冲击,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司法环境改善对外资流入中国的影响,并创新性地从法律制度视角分析了二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司法省级统管显著促进了外资流入规模的增加,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一促进作用逐渐加强。机制分析表明,司法省级统管主要通过改善外国投资者面临的产权和契约保护环境吸引外资流入。异质性分析表明,司法省级统管对外资流入的影响会因企业、行业、外资来源国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地,高契约密集度和低资产可逆性行业、不善于维持政企关系的无政府关联和独资企业、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英美法系以及进入中国非东部地区的外资受司法省级统管的影响更大。

    2025年03期 No.250 15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 中国并跑类标准制度型开放的进展与路径研究——以ESG信息披露标准为例

    尹晨;李超;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均明确提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标准制度型开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标准制度型开放可以分为跟跑类、并跑类和领跑类,其中并跑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最为严峻和复杂。中国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建设正处于典型的并跑类制度型开放进程中。以ESG信息披露标准为例,中国并跑类制度型开放可采取以下路径:学习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立足中国国情,自主创新并体现特色;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ESG标准制定,切实增强国际话语权;将顶层设计、先行先试、锦标赛机制等有机结合,系统推进。

    2025年03期 No.250 17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青年视界

  • 数字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困境与路径

    孙杰;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新金融业态,数字金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数字金融的内涵出发,剖析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创新性、高效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等主要特征,并构建“特征—机制—困境—路径”的全链条分析框架。首次从数字金融五大特征的视角,系统揭示数字金融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技术应用不够成熟、风险控制不够完善、金融素养水平不高和经营环境不够稳定五大挑战,这些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用机制。最后,从数字金融发展路径选择的角度,提出对策性建议,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

    2025年03期 No.250 19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