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

  •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世界意义

    洪向华;王辰;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世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进一步融合,对于打造世界增长新引擎、展现全球开放合作新担当、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新变革、助力世界文化交流新繁荣、树立现代化建设新典范,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2025年02期 No.249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亚太纵横

  • 特朗普第二任期贸易政策震荡、全球影响和中国应对

    屠新泉;田家琪;李建桐;

    探讨特朗普第二任期已经采取和未来可能出台的贸易政策,以期进一步分析其潜在影响,提出中国应对方案。自特朗普首个任期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和全球经贸格局均受到较大冲击,但中国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面对特朗普第二任期贸易政策可能引发的巨大震荡,中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进一步深化国内改革、扩大内需、支持企业出海、扩大单边开放、有理有节地予以反制等,以有效化解外部风险挑战。

    2025年02期 No.249 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 算法治理的多元协同格局及对中国的启示

    徐乾宇;胡晓鹏;

    算法是实现目标利益最大化的技术工具,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引发滥用市场力量、侵权、歧视等风险,因此算法治理尤为重要。有效的算法治理需通过多元协同,平衡个人、企业、行业组织、国家等主体利益,对内实现公平与效率,对外塑造规则与秩序。构建算法治理多元协同格局的关键,在于统筹创新与合规、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安全与开放四大关系。基于此,政策重点在于研究算法风险类型、完善算法治理框架、探索跨国治理模式以及制定算法治理标准。

    2025年02期 No.249 2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 人工智能技术扩散的四重维度与推进路径

    孙璇;

    人工智能技术扩散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产业、组织和社会等层面扩展和应用的过程,把这一技术嵌入经济社会各领域,有利于推动各领域发展的全面智能化,实现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深层次变革。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活跃期,在国际维度形成了向各国和各地区的差异化扩散,在产业维度形成了与各产业和应用场景的深度结合,在组织维度推动了组织变革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社会维度引发显著的经济社会效应。稳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扩散的路径与策略包括提供更优质的技术创新要素供给,构建国际协同合作机制,推动产业分层梯度扩散,提高组织自主转型意愿,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扩散导向,强化人工智能风险治理等。

    2025年02期 No.249 4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亚太贸易

  • 中国与RCEP成员的贸易共生关系:内涵、特征与挑战

    林峰;陈建峰;赵焱;

    基于发展共同体视角,从共同发展、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对贸易共生关系的内涵外延进行了理论阐释,并采用制造业总值贸易和增加值贸易指标,测度了中国与RCEP成员的贸易共生关系。研究发现:在国家层面,双边制造业整体上保持正向的贸易共生关系,尤其是在RCEP正式签署后,贸易共生特征愈发显现;在行业层面,双边实现贸易共生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中间品以及机械装备、运输装备等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上;相较于低技术行业,双边在中高技术行业上的共生态势明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贸易共生关系面临的当前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No.249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数字基础设施对数字化产品贸易网络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验证据

    袁莉琳;祝合良;季鹏;

    基于CEPII—BACI数字化产品贸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2002—2021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字化产品贸易网络的演变特征,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共建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对其数字化产品贸易网络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建国家数字化产品贸易网络联系持续加强,核心—边缘结构弱化,但社团数量仍在变动,中国在贸易网络中尚未处于核心地位;共建国家的数字化产品出口贸易网络地位具有较强的全局空间依赖性、空间溢出性和空间互补性;完善共建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其数字化产品贸易网络地位的跃升,但对周边国家网络地位没有显著影响。数字基础设施可以通过集约边际和拓展边际两个途径影响数字化产品贸易网络地位。

    2025年02期 No.249 6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跨国企业与亚太投资

  • BITs网络对企业跨国并购进入模式的影响研究

    赵蓓文;张雪梅;

    利用联合国贸发会议“IIA绘图”最新数据构建全球双边投资协定(BITs)网络指标,结合BVD Orbis全球企业数据库数据,分析BITs网络地位对企业跨国并购进入模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BITs网络度数中心度能够显著提升企业以独资模式进行跨国并购的概率,且通过促进规制融合和降低信息成本的渠道促进企业以独资模式进行跨国并购。进一步分析表明,投资国BITs网络度数中心度在东道国为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后及先行者行业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更能深刻发挥其对企业以独资模式进行跨国并购的促进作用。

    2025年02期 No.249 8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 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国基建投资的经济效应对比研究

    胡玫;李秋静;

    基于2005—2020年全球绿地投资数据,检验了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建投资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对共建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中国基建投资不仅有“规模效应”,还有“质量效应”,而美国、日本、欧盟等国的基建投资仅有“规模效应”,且作用较小,中国基建投资的效果相比更优,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国基建投资的经济效应更优是因为“中国方案”更重视共建国家金融稳定性、更能提升共建国家的国家能力和技术水平;中国基建投资既有“锦上添花”作用,更有“雪中送炭”作用。

    2025年02期 No.249 10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中国对外开放

  • 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国贸易韧性提升:理论机制、现实约束与策略选择

    郎丽华;李娜;

    为应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冲击,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稳定发展对外贸易,提升中国贸易韧性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在厘清新质生产力和贸易韧性内涵的基础上,从实现贸易多元化、降低关键核心技术进口依赖度、降低出口波动、培育外贸新动能和保障对外贸易安全等视角,分析了新质生产力促进贸易韧性提升的理论机制。结合中国目前面临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贸易新业态数字化服务能力不足、关键领域存在“卡脖子”制约以及贸易安全体系有待强化等问题,探讨了提升贸易韧性存在的现实约束。从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科技创新、分散进口来源地及降低进口集中度、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方面提出了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国贸易韧性提升的策略选择。

    2025年02期 No.249 11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 产业安全因素对中国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贸易影响的比较研究——以纺织品服装与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为例

    叶茂升;夏杰长;

    产业安全因素日益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利用2004—2021年中国与2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从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视角,深入比较分析产业安全因素对代表传统产业的纺织品服装以及代表高技术产业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其增长潜力的差异化影响。结果显示,制度距离与文化距离对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抑制效应均显著强于纺织品服装。贸易增长潜力分析表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因制度和文化差异较小,两类产品出口受产业安全冲击较弱,增长潜力较大;与欧美国家因制度和文化差异较大,出口潜力受显著制约,且对美出口遭遇冲击比对欧出口更加严重,凸显产业安全对中欧、中美贸易的外部阻力。此外还发现,自由贸易协定、贸易摩擦、运输联通性及金融自由化等因素对贸易非效率的潜在影响。基于此,针对两大产业在国际安全威胁下的不同挑战,提出差异化应对策略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韧性和国际竞争力。

    2025年02期 No.249 13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台港澳经济

  • 台湾地区企业融资结构对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

    曹小衡;陈锦涵;

    基于台湾地区制造业上市(柜)企业微观数据,分析台湾地区企业多层级融资结构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台湾地区企业的多层级融资结构中,提升企业外源融资比重、正式金融融资比重、直接金融融资比重以及外资股权融资比重皆可以显著增加企业创新投入,其中缓解融资约束是重要的作用渠道;台湾地区企业ESG表现可以强化企业外源融资比重、正式金融融资比重、直接金融融资比重对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台湾地区企业财政补助强化了企业直接金融融资比重对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但弱化了外资股权融资比重的正向影响。

    2025年02期 No.249 15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青年视界

  • 新加坡数字经济协定的协调性造法实践及启示

    吕思嘉;蔡从燕;

    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远远超出现有国际法规制框架。当前,在数字经济治理方面存在着三种模式,但这些模式对数字经济的规制局限于传统国际贸易规则,无法适应数字技术导向的经济发展趋向,而大国竞争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阻碍数字经济多边规则的形成。在此背景下,新加坡立足其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治理实践,逐渐发展出带有“新式”特色的数字经济协定。协定专注于数字经济领域,强调合作创新,致力于从多方面协调、弥合数字经济治理模式的分歧和差异,平衡数字经济治理的各项议题,推动数字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协定以其综合性、灵活性、包容性和统筹性的协调功能与平衡能力独树一帜,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有形成“第四种”数字经济治理模式的潜力。作为小国对外实践的重要一环,新加坡数字经济协定以其发达的国内法治建设为基础、“新加坡模式”为保障,使新加坡逐渐从国际制度规则的“协调者”走向“引领者”。

    2025年02期 No.249 16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下载本期数据